在郑州社区大学商都学堂,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灵动交织成诗。5月7日的"郑说郑事"课堂上,汉画砖石里的千年烟火与诗词歌赋中的绝代风华相遇,为学员们展开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文明长卷。
砖石留痕,汉画里的市井春秋
当太室阙"蹴鞠图"的高清影像投射在屏幕上,学员们的目光被汉代工匠镌刻的生动场景所吸引。来自新密的李保宪老师结合家乡打虎亭汉墓的《庖厨图》分享道:"画里东汉人做豆腐、搞烧烤,连相扑竞技都被刻进石头,这些画像就是两千年前的‘生活纪录片’!"曾留学日本的张子帆更指出,汉画中的相扑纹样,正是这项运动东传的重要历史佐证。而徐州汉墓的虚拟游览中,龟山汉墓精妙的排水系统、楚王陵暗藏的星象图,无不展现着古人将智慧融入建筑的巧思。斑驳的汉画砖石,无声诉说着昔日的市井百态与匠心匠艺。
诗词为媒,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武则天的诗歌成为课堂焦点。孙宏光老师诵读《腊日宣诏幸上苑》时,"花须连夜发"的豪迈尽显帝王气魄;而《如意娘》中"看朱成碧思纷纷"的细腻情思,又勾勒出女政治家鲜为人知的柔情一面。张灵敏老师解读道:"她的诗既有号令百花的霸道,也有相思入骨的温婉,是大唐多元文化的生动写照。"朱红霞朗诵的《将进酒》与武则天诗作交相辉映,一豪放一婉约,跨越千年的诗词对话,让传统文化在声韵流转间重焕生机。
雅集一堂,奏响文化传承乐章
电吹管版《茉莉花》将江南的婉约与中原的豪迈融于一曲,顾静、马玉平老师的演奏余韵悠长;本来李保宪、石慧夫妻要合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李老师卖了个关子,留下个悬念,那句"下节课唱《夫妻双双来上课》"的幽默承诺,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从器乐演奏到戏曲欢唱,从历史讲解到文化思辨,多元艺术形式在课堂上碰撞交融。于珊老师感叹:"这不仅是知识的课堂,更是一场浸润心灵的文化盛宴。"
研学启新,赓续文明传承之路
随着登封研学计划的公布,课堂的边界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张灵敏老师展示阳城遗址陶片仿制品时说:"我们将用手机APP重现‘周公测景’,在焦盖烧饼的香气里寻找汉代‘胡饼’的记忆。"从书本到田野,从理论到实践,学员们对即将开启的文化探索之旅充满期待。正如学员马玉平所言:"这堂课让我明白,传统文化不是尘封的古籍,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鲜活基因。"
汉画藏春秋,诗韵传古今。在商都学堂的课堂上,文明的星火从未黯淡。每一次对砖石纹路的解读、每一声对诗词的吟诵、每一段艺术的演绎,都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与传承接力。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仍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文:王向红 马玉平 图:杨箫羽 贺蔚辉 朱宪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