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视角下的郑州古都文化传承研究 ——以郑州社区大学商都学堂实践为例

发布时间:2024-05-15 00:00:00      点击量:12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郑州古都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困境,以及郑州社区大学商都学堂如何借助 “非遗课程 + 历史叙事 + 数字化赋能” 的创新模式,搭建起文化传承与终身学习有机融合的桥梁。同时,着重阐述老年研学课程开发在此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与重要意义,并结合 2024 - 2025 年详实的实践数据与丰富案例,全面剖析其成效、挑战以及优化路径,为全国古都文化保护工作提供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关键词:社区教育;古都文化传承;商都学堂;老年研学课程

一、引言

郑州,这座承载着华夏文明璀璨记忆的历史名城,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着长达 3600 年的商都文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犹如一座巍峨的宝库,商代城墙遗址静静伫立,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诗经・郑风》的优美诗篇,传唱着古老的情感与生活;黄帝文化符号承载着民族的溯源与认同;百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如繁星般点缀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天空,它们共同构成了郑州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体系。

然而,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郑州古都文化的传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年轻一代成长于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对本土历史文化的认知逐渐薄弱,古老的商都文明在他们的视野中变得模糊。与此同时,非遗传承人群体呈现出老龄化的显著特征,截至 2025 年,郑州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高达 67 岁,这一数据无疑敲响了非遗传承面临断代危机的警钟。

在这一背景下,社区教育以其贴近民众、灵活多样的特点,成为激活古都文化基因、延续文化脉络的关键力量。郑州社区大学商都学堂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代需求,积极探索创新,通过 “非遗课程 + 历史叙事 + 数字化赋能” 的独特模式,为文化传承与终身学习的融合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本文将基于 2024 - 2025 年丰富且最新的实践数据与生动案例,对该模式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涵盖其取得的成效、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优化方向,期望能为全国古都文化保护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经验与启示。

二、商都学堂的社区教育实践模式

2.1 文化资源整合: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

2.1.1 非遗传承与产业孵化

在文化传承的征程中,商都学堂充分认识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并积极搭建平台,联合了 30 余名非遗传承人,精心开设了 50 余门丰富多彩的课程,这些课程如春风化雨般覆盖了 20 余个社区,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一社一品” 格局。

以布艺课程为例,非遗传承人董淑梅在红河瀛园社区开展的布老虎制作教学活动,宛如一场传统工艺的奇妙之旅。学员们不仅深入参与到从设计构思、精心制作到展销推广的全流程,更是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创意与传统技艺完美融合。通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累计培养出了超过 1000 名心灵手巧的手工艺人,他们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传统布艺文化的传承之火。同时,成功孵化出 “郑风布艺工坊” 等工作室,这些工作室不仅是技艺传承的阵地,更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年销售额高达 50 万元,实现了非遗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木雕课堂同样精彩纷呈。2025 年 3 月,“四不像” 手工坊开设的十二生肖主题木雕课,别出心裁地将儿童实践作为文化启蒙的切入点。孩子们在亲手雕刻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在心中播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令人欣喜的是,学员们的作品凭借其精湛的技艺与独特的创意,成功入选市级非遗展,这无疑是对这一课程成果的高度认可。

美妆编发课程也在传承传统技艺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2025 年 3 月,非遗传承人吕春燕在高新区枫杨社区传授中原传统编发技艺,吸引了 40 余名女性的热情参与。这一课程不仅让参与者掌握了一门传统技艺,更推动了 “社区美妆社” 品牌的建设,使传统编发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些实践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艺传授,更是通过文创产品开发,构建起了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反哺机制。以 “莲鹤方壶”“商都城墙” 等为灵感来源开发的文具、立体拼图等文创产品,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精美的设计,赢得了市场的广泛青睐,年营收超千万元。而这些利润又进一步注入社区教育基金,形成了 “文化 — 经济” 的完美闭环,为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1.2 历史叙事与沉浸体验

除了非遗传承,商都学堂还深知历史叙事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程与活动,带领人们穿越时空,感受郑州厚重的历史文化。

“郑说郑事” 系列课程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由张灵敏教授主讲的关于郑州十大历史名人及《诗经・郑风》的内容,深入浅出地展现了郑州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2024 年 3 月首讲的 “大郑州 3600 年建都史”,更是以其宏大的历史视角与精彩的讲述,吸引了众多学员的关注。线上线下累计播放量超万次,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人们对郑州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学员郭锐在学习后不禁感叹:“通过这门课程,我仿佛读懂了金水河 2500 年的厚重历史,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热爱。”

商都文化游学则为学员们提供了亲身体验历史文化的机会。精心设计的 16 条线路,如列子故里研学活动,巧妙地将御风台碑刻与《愚公移山》的哲学讲解相结合。参与者在实地游览中,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深入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据统计,参与人数超过 5000 人次,文化认同感提升率高达 85%。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历史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成为了亲身感受的真实存在。

此外,通过 “诗歌郑州” 活动,与遗址探访的有机结合,重现了唐代诗人笔下的郑州风貌。在夕阳楼残碑展览前驻足沉思,在诗歌的韵律中感受古人的情感,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城市文脉的感知与认同。

2.2 教育形式创新:数字化与代际融合

2.2.1 数字化平台建设

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商都学堂积极拥抱变化,大力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为文化传承与教育提供了更为便捷和广泛的传播渠道。

2024 年上线的 “商都文化云” 小程序,犹如一座掌上的文化宝库。用户只需轻轻点击祭城、管城区等地标,即可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历史音频资料。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学习的需求,日均访问量突破 2 万次,成为了人们了解郑州历史文化的热门窗口。在疫情期间,“商都文化云” 小程序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微信、钉钉开展 “云端非遗工坊”,糖画传承人郑俊荣的直播教学吸引了众多学员参与。在直播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技艺的实时传授,还通过互动环节形成了 “教 — 学 — 评” 的完整闭环,让学员们在家中就能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太极拳线上课程同样是数字化与文化传承结合的成功范例。2024 年春季开设的公益课堂,采用线上线下同步教学的模式,将传统的太极拳文化传播得更为广泛。线上平台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超千名学员能够同时参与学习,有力地强化了全民健身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让太极拳这一古老的运动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2.2.2 代际共学与社会服务

为了促进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承,商都学堂积极开展代际共学活动,并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进一步提升文化传承的影响力。

在课程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需求,老年书法班、青少年 “小小考古家” 夏令营、中青年文创工作坊并行开展。以 2024 年 6 月高新区轻大嘉木苑社区开展的亲子考古研学活动为例,下沉干部智安琪精心策划模拟考古现场,让孩子们和家长们共同参与夯土工艺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导下,不仅学到了考古知识,更强化了家庭文化纽带,让传统文化在家庭中得以传承。

同时,商都学堂积极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 “爱织暖冬” 编织捐赠、“非遗大集” 义卖等,累计参与人数达 20 万人次。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更提升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在 2025 年 3 月开展的 “诗韵春光・智享银龄” 活动中,银发志愿者与康养院老人共读经典,共同制作 “春日诗笺”。这一活动不仅为老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更强化了文化养老的理念,让传统文化在温暖的氛围中得以传承与发扬。

2.3 老年研学课程开发:代际融合与文化赋能

基于《郑州社区大学老年研学课程开发及推广工作方案》(2023 年),商都学堂将老年教育与传统研学深度融合,匠心打造出 “行走郑州(线下) + 云游郑州(线上)” 的双轨模式,为老年群体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学习体验。

2.3.1 课程设计理念

在课程设计方面,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与需求,紧扣 “慢游、乐学、静居” 的原则。以文化求知为核心目标,深度结合郑州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如源远流长的商都文化、波澜壮阔的黄河文化等,致力于实现 “学 — 思 — 践 — 悟” 的有机统一。

为了确保课程的系统性与规范性,采用模块化与标准化的设计思路。精心开发了博物馆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五大系列主题课程,并为每门课程配套了详细的课程说明、实用的电子讲义以及精彩的 VR 视频资源。同时,构建了 “教学目标 — 实践体验 — 知识回顾” 的标准化流程,让老年学员能够在清晰的学习框架中,深入领略郑州文化的魅力。

2.3.2 课程实施成果

经过不懈努力,老年研学课程取得了丰硕的实施成果。截至 2025 年 3 月,顺利完成了登封(嵩山文化)、新密(黄帝文化)、新郑(黄帝故里)等 6 条研学路线的视频制作。这些视频不仅展现了当地的自然风光,更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让老年学员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郑州的多元文化。

同时,完成了黄河文化公园、杜甫故居等 12 项 VR 课程的开发。通过先进的 VR 技术,老年学员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历史的脉搏。这些课程通过 “郑州学习在线” 融媒体平台进行展演播出,累计播放量超 8 万次,受到了老年学员的广泛好评。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跨学科团队协作。联合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文化遗产学院、信息学院的专家,组建了专业的课程开发项目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 “试拍 — 讨论 — 修改 — 确认” 的全流程标准化制作模式,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确保课程内容既具有学术性,又具备丰富的体验性,为老年学员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资源。

2.3.3 代际融合与社会参与

为了促进代际融合,提升老年学员的社会参与度,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2024 年组织的 “银发探秘商都” 活动,为老年学员提供了线上云游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机会。老年学员首先通过 VR 技术 “云游” 商城遗址博物馆,在虚拟世界中领略古老商都的魅力。随后,实地参与考古模拟实践,将虚拟学习与现实体验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了沉浸式学习效果。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不仅让老年学员学到了知识,更增强了他们与社会的互动与联系。

 

为了提升老年学员的数字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实施了 “智慧助老计划”。专门建立老年数字素养仿真课程,为老年人提供系统的数字技能培训。同时,培训志愿者团队,协助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通过这些努力,老年学员的线上研学参与率从 2023 年的 32% 显著提升至 2025 年的 68%,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数字化学习带来的便利与乐趣。

三、实践成效与社会影响

3.1 文化认同与社区凝聚力提升

通过一系列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商都学堂在提升居民文化认同与社区凝聚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 2024 年学员调查数据显示,高达 85% 的参与者表示对郑州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72% 的参与者感受到地域自豪感得到了明显增强。

在铁道家园社区,关希凤原本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但通过参与葫芦丝课程,她不仅掌握了一门新技能,更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自信与乐趣。随着技艺的不断提升,她逐渐成长为社区文艺骨干,主导策划了多场古乐演出。这些演出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更成为了社区凝聚力的重要纽带,让居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三官庙社区的团扇制作活动同样具有代表性。2024 年 5 月,该活动吸引了 20 余位居民热情参与。在活动中,居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将现代元素巧妙融入传统团扇制作工艺中。制作完成的团扇不仅成为了美观实用的工艺品,更成为了邻里之间文化交流的独特媒介。居民们通过互赠团扇,传递着友好与温暖,进一步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3.2 非遗产业与社区经济联动

非遗传承与产业孵化的实践活动,不仅实现了文化传承的目标,还为社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非遗产业与社区经济的良性联动。

在非遗产业孵化方面,商都学堂累计培养手工艺人超 1000 名,这些手工艺人成为了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的重要力量。其中,学员王彩红创立的 “郑风布艺工坊” 凭借其精湛的技艺与独特的设计,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年销售额超 50 万元。工坊的发展不仅为手工艺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带动了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示范效应。

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与企业联合推出的 “双槐树遗址” 盲盒取得了巨大成功。2024 年,该盲盒通过众筹的方式,筹集资金达 50 万元。在利益分配方面,充分考虑学员的贡献,学员分红占比 30%。这一模式不仅激发了学员参与文创产品开发的积极性,还进一步促进了非遗文化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为非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3 全国示范效应

商都学堂在社区教育与文化传承方面的卓越实践成果,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赞誉,产生了显著的全国示范效应。

学堂凭借其创新的模式与突出的成效,获评 “全国终身学习品牌”。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商都学堂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其经验与模式的认可。苏州工业园区等多地积极借鉴商都学堂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与文化传承活动。

2019年,郑州作为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分会场,凭借商都学堂等社区教育项目的出色表现,获得教育部 “社区教育的清华大学” 的高度评价。相关经验被纳入国家案例库,成为全国社区教育与文化传承领域的学习典范,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3.4 老年教育创新与品牌建设

老年研学课程作为商都学堂的特色项目,在老年教育创新与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研学品牌效应方面,老年研学课程获评国家开放大学 “康养学游” 示范项目,这一荣誉进一步提升了课程的知名度与影响力。2024 年,联动 20 个社区开展线下研学活动,累计服务老年人超 1.2 万人次。学员李曼曼在参与课程后反馈:“VR 技术让我足不出户就能感受黄帝故里的魅力,仿佛穿越千年时光,这种体验太奇妙了。” 老年学员们通过参与研学课程,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深入了解了郑州的历史文化,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在文化传播矩阵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通过微信 “乐学商都”、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广泛传播研学成果。2025 年,“云游郑州” 系列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 200 万次,吸引了全国各地观众的关注。这些视频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了郑州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进一步推动了郑州文化 IP 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与推广,提升了郑州的文化影响力。

四、挑战与优化路径

4.1 传承人老龄化与专业化提升

尽管商都学堂在非遗传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依然严峻,平均年龄 67 岁的现状使得传承断代风险不容忽视。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采取了以下优化策略:

建立 “传承人 — 高校 — 社区” 三级传习体系。2024 年,联合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开设非遗定向班,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方面的优势,为非遗传承培养了 30 名青年传承者。这些青年传承者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不仅掌握了精湛的非遗技艺,还具备了创新意识与现代文化传播理念,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时,加强数字化档案建设。对濒危技艺进行 3D 建模与影像记录,截至 2025 年已完成布老虎制作等 10 项技艺数字化保存。通过这种方式,即使面临传承人的老龄化问题,这些珍贵的非遗技艺也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永久保存下来,为后人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4.2 数字鸿沟与适老化改造

在推进数字化教育过程中,老年人线上参与率不足 40% 的问题凸显了数字鸿沟的存在。为缩小这一差距,实现教育的公平性与包容性,采取以下适老化改造措施:

推出语音导览 Pad,这一智能终端设备针对老年人的使用习惯进行了优化设计。它不仅具备语音导览功能,方便老年人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信息,还增设了 “家庭共学” 模块。以 75 岁学员徐某为例,在孙辈的协助下,他通过该设备顺利完成了 “郑说郑事” 线上学习。这种家庭共学模式不仅帮助老年人克服了数字技术使用上的困难,还促进了代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社区层面,在绿都社区等多地试点设立数字化服务站。组织志愿者团队,为老年人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协助他们使用学习平台。志愿者们耐心地指导老年人如何操作智能设备、登录学习平台以及参与线上课程,让老年人感受到了社区的关怀与支持,逐步提升了他们的数字素养与线上参与能力。

4.3 可持续运营机制创新

为确保社区教育与文化传承活动的长期稳定开展,创新可持续运营机制至关重要。

采用混合运营模式,一方面推出高端定制课程,如 “商都文化深度研学”。这类课程针对对文化有较高追求的学员或企业团体,提供个性化、深度化的学习体验,从而吸引企业赞助,为项目运营筹集资金。另一方面,成立文化合作社,鼓励学员以技艺入股分红。这种模式不仅激发了学员的积极性与归属感,还为项目运营提供了经济支持,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收益的相互促进。

构建 “市 — 区 — 街道 — 社区 — 家庭” 五级教育网络体系。2025 年已在祭城路街道等区域试点推行,通过整合各级教育资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网络。市一级提供政策支持与资源统筹,区、街道负责组织协调,社区作为具体实施主体,家庭则作为文化传承的基础单元参与其中,确保文化传承工作能够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4.4 研学课程可持续优化

针对老年群体学习深度不足的问题,对研学课程进行可持续优化:

在内容设计上,按认知水平划分 “基础 — 进阶 — 专题” 课程层级。以商都文化系列课程为例,在基础课程中,为老年学员介绍商都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历史脉络;进阶课程则深入解读商都文化的特色元素与艺术价值;专题课程增设 “甲骨文解码” 高阶模块,满足对商都文化有深入研究需求的学员。通过这种分层设计,不同认知水平的老年学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提升学习的深度与效果。

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与文旅企业合作开发 “研学 + 康养” 产品,如 2025 年推出的 “嵩山禅修研学营”。该产品将文化学习与健康养生相结合,为老年学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同时,通过产品的商业化运营,实现课程商业化反哺公益,为研学课程的持续优化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结论与展望

商都学堂通过老年研学课程开发以及其他一系列社区教育实践活动,成功构建了 “文化感知 — 数字赋能 — 代际共学” 的创新链条。这一链条不仅在传承郑州古都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为老年教育与社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文化传承与教育工作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在未来的发展中,深化 VR 技术应用是提升文化传承效果的重要方向。计划开发 “元宇宙商都” 虚拟研学空间,通过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为学员创造更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例如,在虚拟空间中设置虚拟文物修复环节,让学员亲身体验文物修复的过程,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进一步增强文化感知与传承意识。

拓展国际传播是推动郑州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举措。依托中国日报网外籍专家探访活动等平台,将老年研学课程译为多语种版本,向国际友人展示郑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国际传播,不仅能够提升郑州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总之,商都学堂将继续秉持创新、传承、发展的理念,不断探索与实践,为郑州古都文化传承以及全国社区教育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通过持续优化与拓展各项工作,努力打造具有郑州特色、全国示范、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传承与教育品牌,让古老的商都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郑州社区大学商都学堂非遗课程报告(2025)

2. 张灵敏.《郑说郑事三十讲》课程实录(2024)

3.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文化传播案例(2025)

4. 高新区轻大嘉木苑社区考古研学活动纪实(2024)

5. 中原区绿都社区非遗活动成效分析(2024 - 2025)

6. 《郑州社区大学老年研学课程开发及推广工作方案》(2023 年)

7. 郑州学习在线融媒体平台运营报告(2025 年)

8. 国家开放大学 “康养学游” 项目评估报告(2024 年)

 作者:张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