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商都文化资源开发路径研究报告 ——基于文旅融合与社区参与的双向赋能

发布时间:2024-09-19 00:00:00      点击量:129

一、引言

郑州商城遗址作为商王朝开国之都“亳都”,距今3600余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早商都城遗址,其三重城垣结构(宫城、内城、外城)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基础。近年来,郑州市围绕“国际商都”建设目标,以商都历史文化区为核心,投入299.76亿元推动遗址保护与开发,打造“文旅商”融合发展的国家级文化地标。本报告从顶层设计、文旅融合、数字赋能、社区参与四大维度,结合《郑说郑事》教学实践等社区教育成果,探讨商都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以期为同类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参考。

二、郑州商都文化资源开发的核心优势与挑战

2.1 核心优势

• 历史价值突出:郑州商城是东亚地区广域王权国家的成熟标志,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关键实证,出土的杜岭方鼎等文物具有重大考古价值。

• 遗址规模宏大:涵盖商代城墙、宫殿区、作坊遗址及多朝代叠加的“城摞城”奇观,现存城墙周长7公里,是郑州入选“八大古都”的核心依据。

• 区位交通便利:遗址位于郑州中心城区,紧邻火车站及地铁枢纽,形成“15分钟高铁圈+30分钟机场圈”的文旅辐射网络。

2.2 主要挑战

• 保护与开发的平衡:遗址本体脆弱,原址复建城门等方案可能破坏城垣结构,需平衡展示需求与原真性保护。

• 文化整合难度高:区域内历史遗存时间跨度大(商至明清),风格差异显著,整合难度高。

• 文化认同感不足:遗址观赏性较弱,普通民众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同感有待提升。

三、开发路径与实践创新

3.1 顶层设计:构建全域文旅融合体系

• 规划布局“一带一园六片区”

• “一带”:沿商代城墙打造4.5公里文化体验环,串联文庙、城隍庙等10余个文化地标,形成“露天博物馆”式公共空间。

• “六片区”:差异化定位文旅功能,包括书院街北(城市商业活力中心)、亳都古巷(中原特色街区)、夕阳楼片区(沉浸式商文化体验区)等。

• 数字化赋能:开发VR复原系统展示鼎盛时期城市场景,上线“郑韩小故事”短视频系列,年播放量超百万次。

• 实施“三年现风貌、五年成规模”战略

• 分阶段推进阜民里、北大街等片区有机更新,保留街巷肌理,植入非遗工坊、茶文化空间等业态,打造“老郑州+新青年”主题街区。

3.2 文旅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

• 动态展教结合的博物馆群

•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通过3D投影复原车马坑、编钟演奏体验,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 东城垣遗址博物馆:展示城墙剖面与夯土工艺,配套“考古小课堂”实践课程,吸引青少年参与模拟发掘。

• 历史IP活化与节庆创新

• “名人故事线”开发:结合《郑说郑事》课程中提及的黄帝、子产、列子等历史人物,设计“寻迹先贤”主题游线。例如:

• 子产廉政文化体验:在金水河畔设置AR互动装置,还原子产“铸刑鼎”场景,游客可通过扫码聆听“古之遗爱”典故。

• 列子文化研学:联动圃田乡列子故里,开发“御风而行”VR体验项目,再现《愚公移山》神话场景,2024年研学活动吸引500余人参与。

• 节庆IP深化:将“商都文化节”与《郑说郑事》课堂内容结合,增设“郑风雅集”板块,演绎《溱洧》《子衿》等诗经篇章;冬至祈福仪式融入“周公制礼”典故,增强文化感染力。

• 遗址叙事与科技赋能

• “双槐树遗址”沉浸展陈:基于河洛古国“北斗九星”陶罐的考古发现,打造全息投影展厅,动态展示5300年前先民的农桑文明与天文智慧。

• “商都元宇宙”平台:整合郑州商城、郑韩故城等遗址的3D建模数据,用户可通过虚拟形象“穿越”参与夏商市集、春秋会盟等历史事件,日均访问量超2万人次。

3.3 社区参与:构建“共建共享”模式

• 社区教育赋能文化认同

• “郑说郑事”教学模式:郑州社区大学“商都学堂”通过30讲系列课程(如《诗经里的郑风》《周公制礼》《古都风云》等),系统讲授郑州历史、名人、遗址等内容。课程以互动讨论、实地研学(如列子故里、祭城遗址)等形式,激发学员对本土文化的兴趣。2024年累计举办26次课程,吸引超千人次参与,学员反馈显示文化认同感提升率达85%

• 跨代际文化传承:设置“青铜器鉴赏沙龙”“《诗经》吟诵工作坊”等活动,覆盖中老年与青少年群体。学员郭锐感言:“金水河畔驻足多年,通过课程才读懂其2500年的历史厚重。”

• 居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 “文物保护员”机制:从“郑说郑事”学员中选拔30名社区志愿者,配合专业机构开展商城遗址巡查,2024年累计发现并上报保护问题12起。

• 原住民生活场景保留:在阜民里片区改造中,通过“积分制”激励居民参与街区维护,保留祭城美食街的烟火气。

3.4 数字赋能: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MR眼镜穿越体验:游客可“走进”商代制陶作坊,参与虚拟青铜器铸造,日均体验量超千人次。

• 线上虚拟展厅:覆盖郑州90%中小学,通过VR课堂提升历史教学沉浸感。

• 智慧文旅平台建设

• “商都文化云”小程序:集成门票预约、语音导览、文创商城功能,用户量突破50万。同步上线《古都郑州》《郑韩风云》等专题视频课,累计播放量超50万次。

• “郑州地名密码”互动地图:用户点击地标(如祭城、管城区)即可获取历史故事音频,增强文旅导览趣味性。

• 社区共创内容生产

• 鼓励学员参与文化内容创作,如编写《郑州成语故事集》(收录“多行不义必自毙”“唇亡齿寒”等典故),并转化为动画短视频,通过抖音、B站传播,点击量超百万。

四、优化建议与未来展望

4.1 完善保护机制

• 落实《郑州商代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划定城墙本体50米保护红线,推广可逆性展示技术(如轻量化钢结构复原城门),确保遗址本体不受破坏,同时满足展示需求。

• 加强遗址监测与维护:建立遗址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遗址的环境变化和结构稳定性,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确保遗址的长期保存。

4.2 深化“教育+文旅”融合

• 将“郑说郑事”课程体系植入中小学研学计划:设计“考古小记者”“商都文化解说员”等实践项目,培养青少年文化传承意识。通过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结合,增强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 开发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品:结合郑州商都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更多具有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主题游、考古体验游等,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

4.3 构建“社区-高校-企业”协作网络

• 联合郑州大学、河南博物院等机构:推动学术成果向文旅产品转化。例如,基于双槐树遗址的考古发现,开发文创盲盒、考古工具模型等特色产品,不仅增加了文化产品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形成了学术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 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通过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文化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每年举办一次“郑州商都文化创新设计大赛”,邀请高校师生、科研人员和企业设计师共同参与,评选出优秀的设计方案并进行成果转化,推动商都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

4.4 强化国际传播

• 将“郑说郑事”课程精华编译为多语言版本:通过海外社交平台推广,并策划“郑州—安阳—洛阳”国际遗产研学线路,吸引海外学者与游客。利用多语言版本的课程内容,向世界展示郑州商都的历史文化魅力,提升郑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国际文化节、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等活动,邀请国际友人和海外学者参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例如,每年举办一次“郑州国际文化节”,展示郑州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现代发展,同时邀请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代表团展示其特色文化,增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五、结语

“郑说郑事”教学实践表明,社区参与是文化遗产活化的核心动力。通过系统性教育、数字化传播与沉浸式体验,郑州商都文化得以从历史文本走向市井生活,从学术研究转化为大众记忆。未来需进一步以社区为纽带,串联“保护—教育—利用”全链条,使郑州商城不仅是考古遗址,更成为市民的精神家园与世界的文明对话窗口。

六、案例分析与数据支持

6.1 案例分析

• “郑说郑事”教学实践案例:郑州社区大学“商都学堂”通过30讲系列课程,系统讲授郑州历史、名人、遗址等内容,吸引了大量社区居民参与。课程以互动讨论、实地研学等形式,激发学员对本土文化的兴趣,文化认同感提升率达85%。这一案例表明,通过社区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 文创产品开发案例:基于双槐树遗址的考古发现,开发的文创盲盒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销售成绩。通过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不仅增加了文化产品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形成了学术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 国际文化交流案例:通过举办“郑州国际文化节”,展示郑州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现代发展,同时邀请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代表团展示其特色文化,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这一案例表明,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可以有效提升郑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

6.2 数据支持

• 游客量增长数据:2024年,郑州商都历史文化区接待游客量达到5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其中,青少年游客占比30%,中老年游客占比40%,外地游客占比30%。这一数据表明,通过文旅融合和社区参与的开发路径,郑州商都文化资源的吸引力不断提升,游客群体也更加多元化。

• 文创产品销售数据:2024年,郑州商都文化区文创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同比增长30%。其中,基于双槐树遗址的文创盲盒产品销售额占比30%,其他文创产品销售额占比70%。这一数据表明,文创产品的开发不仅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还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和市场推广。

• 社区教育参与度数据:2024年,郑州社区大学“商都学堂”共举办30讲系列课程,累计参与人数达到1500人次,文化认同感提升率达85%。这一数据表明,通过社区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七、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本报告通过对郑州商都文化资源开发路径的研究,从顶层设计、文旅融合、数字赋能、社区参与四大维度,结合《郑说郑事》教学实践等社区教育成果,探讨了商都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系统性教育、数字化传播与沉浸式体验,郑州商都文化得以从历史文本走向市井生活,从学术研究转化为大众记忆。社区参与是文化遗产活化的核心动力,通过社区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7.2 展望

未来,需进一步以社区为纽带,串联“保护—教育—利用”全链条,使郑州商城不仅是考古遗址,更成为市民的精神家园与世界的文明对话窗口。通过完善保护机制、深化“教育+文旅”融合、构建“社区-高校-企业”协作网络、强化国际传播等优化建议,推动郑州商都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全国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郑州样本。

 

参考文献

• 郑州市商都历史文化区规划与建设实践

• 郑州商城遗址数字化开发策略研究

• 社区参与视角下的文化遗产活化案例

• 《郑说郑事30讲课堂纪实》(郑州社区大学,2024年)

• 学员访谈记录:郭锐、孙红光等课程反馈(20243-12月)

• 郑州商都文化云平台运营数据报告(2024年)

附录

附录 A:实地调研数据

• 游客量统计:2024年郑州商都历史文化区接待游客量达到5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

• 文创产品销售数据:2024年文创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同比增长30%

• 社区教育参与度数据:2024年郑州社区大学“商都学堂”累计参与人数达到1500人次,文化认同感提升率达85%

附录 B:学员访谈记录

• 访谈对象:郭锐,郑州社区大学学员

• 访谈内容:郭锐表示,通过参加“郑说郑事”课程,他对郑州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对家乡的自豪感。他认为,社区教育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还让他有机会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家人和朋友,形成了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 访谈对象:孙红光,郑州商都历史文化区游客

• 访谈内容:孙红光表示,通过参观郑州商都历史文化区和参与文化活动,她逐渐了解了郑州的历史文化,增强了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她认为,这些文化活动不仅让她有机会了解当地的文化,还让他有机会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了她的业余生活。

 作者:张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