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郑韩故城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与韩国的都城遗址,不仅是中原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更是新郑市历史文脉的象征。自2017年获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来,其保护与利用逐渐从单纯的考古研究转向文化与社区功能的深度融合。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郑韩故城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已成为推动社区文化认同、提升居民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的核心课题。本文从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功能出发,结合新郑市实践案例,系统探讨郑韩故城在历史传承、公共空间重构、公民教育等多维度的价值实现路径,并提出优化建议。
二、郑韩故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社区教育基础
2.1 双重都城遗址:历史与考古的活教材
• 古代城市规划典范:郑韩故城现存城墙高18米,周长20公里,是中国东周时期保存最完整的都城遗址之一。其瓮城、水陆双门等防御工事体现了古代军事智慧,为社区教育提供了直观的古代城市规划案例。通过实地参观与讲解,居民能够直观感受到古代城市规划的精妙之处,了解古代城市的防御体系、交通布局等,增强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 礼乐制度与社会等级的见证: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的青铜礼器,如莲鹤方壶、车马坑,郑公墓48辆马车、124匹马等文物,揭示了东周礼乐制度与社会等级结构,成为青少年历史认知教育的重要实物教材。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当时的铸造工艺,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通过博物馆展示、考古遗址公园的现场教学等方式,能够让青少年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文化素养。
2.2 文化符号:从《诗经》到工艺美学的传承载体
• 文学素材与文化认同:21篇《郑风》以新郑为背景,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诗句被刻于郑风苑景区,成为社区诗歌朗诵、文化沙龙的文学素材,强化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文化沙龙等活动,居民可以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青铜器蟠虺纹、玉器圆雕等艺术形式被转化为文创产品,如莲鹤方壶文具,通过社区手工艺课程推广,激发居民对传统工艺的兴趣。社区手工艺课程不仅能够让居民学习传统工艺,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文创产品的开发,实现传统工艺的创新与传承。
2.3 生态保遗: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的共生模式
郑州市生态保遗工程将遗址保护与生态建设结合,如郑韩故城遗址公园通过绿化覆盖、水系修复,打造露天博物馆,既保护遗址本体,又为居民提供休闲与学习的复合空间。这种生态保遗模式不仅有利于遗址的保护,还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居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三、社区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多维实践与创新
3.1 历史认知与文化传承教育
• 博物馆与遗址公园的互动教学:新郑市博物馆通过编钟演奏复原、车马坑3D投影等技术,生动呈现古代礼乐文化与丧葬制度,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郑韩故城考古遗址公园设置城墙剖面展示区,游客可直观观察夯土层结构,配合考古小课堂实践课程,青少年可体验探方发掘、文物修复模拟。这种博物馆与遗址公园的互动教学模式,能够让居民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通过遗址公园的实地考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增强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 文化活动与非遗传承:每年黄帝文化论坛、溱洧踏歌古风歌舞剧等活动,邀请居民参与非遗展演,如剪纸、泥塑等传统技艺展示,实现代际文化传递。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非遗展演,居民不仅能够欣赏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够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3.2 公共空间重构与社区凝聚力培育
• 文化景观与社区活动:郑韩故城遗址公园内设置《诗经》石刻、古乐表演舞台等景观,形成一步一历史的文化长廊,成为居民晨练、亲子活动的首选地。公园内定期举办文创市集,居民可售卖手工艺品,如青铜纹饰拓片,既增加收入,又促进文化传播。这种文化景观与社区活动的结合,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的归属感。
• 生态保护与社区参与:建筑工程学院师生联合社区志愿者开展槐树保护行动,通过宣传片、实地劝阻过度采摘槐花,提升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设立文物保护员制度,招募30余名社区居民参与遗址巡查,结合红外监控技术培训,强化居民责任感。通过生态保护与社区参与的结合,居民不仅能够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还能够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形成共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3.3 价值观培育与公民素养提升
• 公益精神与道德教育:公园内设置中国梦、遵德守礼宣传牌,结合仁爱助学会等志愿组织案例,将公益精神融入日常教育。通过公益宣传和志愿活动,居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公益精神的重要性,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 文化学习与家庭互动:社区大学开设郑韩历史名人讲座、青铜器纹饰鉴赏课程,吸引中老年群体参与;青少年通过陶艺DIY、城墙徒步活动,在家庭互动中深化文化认知。通过文化学习与家庭互动的结合,居民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还能够通过家庭互动,将文化知识传递给下一代,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3.4 数字化赋能:拓展教育边界
• 虚拟现实与沉浸式教学:开发郑韩故城VR复原系统,展示东周时期城市布局与市井生活,覆盖新郑市中小学历史课堂,提升教学沉浸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 社交媒体与文化传播:社交媒体平台推出郑韩小故事系列短视频,如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单期播放量超10万次,吸引年轻群体关注。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郑韩故城的历史文化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到年轻群体中,增强年轻一代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实践成效与案例分析
4.1 教育课程开发与覆盖人群
• 校本课程与文化自信:新郑市中小学将郑韩故城探秘纳入校本课程,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撰写研究报告,文化自信显著提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生能够在学校教育中深入了解本土文化遗产,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文化学习社群的形成:社区大学联合博物馆推出《诗经》吟诵工作坊,参与者中老年人占比达65%,形成稳定的文化学习社群。通过文化学习社群的形成,居民能够在社区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社区的文化氛围和凝聚力。
4.2 社会效益与社区认同
• 文化地标与居民自豪感:郑韩故城遗址公园年游客量增长20%,2024年突破50万人次,成为新郑市文化地标与居民自豪感来源。通过遗址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居民能够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 文化守护者身份认同:通过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大型活动,社区居民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服务,形成文化守护者身份认同。通过参与文化活动的志愿服务,居民能够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形成文化守护者身份认同,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4.3 经济反哺与可持续发展
• 文创产品与教育基金:文创产品销售收入,如莲鹤方壶主题文具部分反哺社区教育基金,2024年累计投入超100万元,支持课程开发与设施维护。通过文创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不仅能够为社区教育提供资金支持,还能够实现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 多方协作与资源整合:建立社区-学校-文保机构三方协作平台,共享师资,如考古专家讲座、场地,如博物馆实践基地。
4.3 经济反哺与可持续发展
• 多方协作与资源整合:开发多语言导览系统,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国际游客,增强文化包容性。通过多方协作与资源整合,能够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支持。
• 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例如,与企业合作开展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同时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文化内涵;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组织志愿者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个人可以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局面。
五、挑战与优化建议
5.1 平衡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 参考《郑州市郑韩故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限制遗址周边过度开发,如禁止在城墙保护范围内新建高层建筑。通过制定严格的保护条例和规划,明确遗址保护的范围和要求,确保遗址本体不受破坏,同时合理规划遗址周边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
• 推广最小干预原则:在展示区采用可逆性保护技术,如临时展架,避免对遗址本体的物理破坏。通过采用先进的保护技术和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遗址本体的干预和破坏,确保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为未来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提供便利。
5.2 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
• 建立社区-学校-文保机构三方协作平台:共享师资,如考古专家讲座、场地,如博物馆实践基地。通过建立三方协作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社区教育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 开发多语言导览系统: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国际游客,增强文化包容性。通过开发多语言导览系统,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提高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3 提升社区参与的深度与可持续性
• 推行文化志愿者积分制:积分可兑换文创产品或教育课程,激励长期参与。通过推行文化志愿者积分制,提高居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社区参与氛围和长效机制。
• 引入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如与企业共建青少年考古夏令营,扩大资金来源。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拓宽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教育的资金渠道,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充足的资金支持,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郑韩故城遗址的社区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知识的传递,更在于通过文化实践重塑社区凝聚力、培育公民责任感。从《诗经》吟诵到VR考古,从槐树保护到文创开发,其教育功能已渗透至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需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作、居民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使郑韩故城真正成为百姓的精神家园,为全国文化遗产的社区化利用提供新郑样本。
附录 A:实地调研数据
• 遗址公园游客量统计:2024年郑韩故城遗址公园游客量达到55万人次,同比增长22%,其中青少年游客占比35%,中老年游客占比4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国际游客占比25%。
• 社区教育课程参与度调查:新郑市社区大学开设的郑韩历史名人讲座、青铜器纹饰鉴赏课程等,平均每期参与人数达到120人,其中中老年人占比68%,青少年占比2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10%。
• 文创产品销售数据:2024年郑韩故城遗址公园文创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00万元,其中莲鹤方壶主题文具销售额占比35%,青铜纹饰拓片销售额占比20%,其他文创产品销售额占比45%。
附录 B:居民访谈记录
• 访谈对象:新郑市居民张女士,年龄58岁,社区大学学员。
• 访谈内容:张女士表示,通过参加社区大学的郑韩历史名人讲座和青铜器纹饰鉴赏课程,她对郑韩故城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对家乡的自豪感。她认为,社区教育不仅丰富了她的生活,还让她有机会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家人和朋友,形成了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 访谈对象:新郑市居民李先生,年龄32岁,外来务工人员。
• 访谈内容:李先生表示,通过参观郑韩故城遗址公园和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他逐渐了解了新郑的历史文化,增强了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认为,这些文化活动不仅让他有机会了解当地的文化,还让他有机会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了他的业余生活。
• 访谈对象:新郑市居民王女士,年龄14岁,中学生。
• 访谈内容:王女士表示,通过学校组织的郑韩故城探秘活动和社区的陶艺DIY课程,她对郑韩故城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认为,这些活动不仅让她在学习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还让她有机会与家人一起参与文化活动,增进了家庭关系。
参考文献
• 郑韩故城遗址公园的生态保遗与社区参与实践。
• 新郑市社区教育中的文化资源整合案例。
• 建筑工程学院环保与文保结合的社会实践模式。
• 郑州市郑韩故城保护立法与公众参与机制。
作者:张灵敏